人性的思考
相较于林天苗的感性,王功新则显得更加理性和思辨。如果说林天苗的作品更多在表达直觉,那么王功新的作品则更倾向于阐述思考。
王功新是中国最早从事影像艺术的艺术家之一,在大多数国人尚不知新媒体为何物的年代,他本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架上画家,或是一个传统艺术家,那或许意味着更好的商业前景和更为人瞩目的社会地位,但他却选择了这个在当时尚属冷门的领域,原因很简单——喜欢。传统艺术并不是不好,只是在王功新看来,影像“更有意思、更有挑战性”。这种喜欢甚至发展为一种痴迷。“从写实到抽象我都能画,但是我觉得没有意义、没有兴趣,对我也没有挑战。既然拿起笔就觉得无聊,那么宁愿不做。如果做平面艺术的目的就是卖钱,那干嘛非要画画呢?我做生意就行了。”
这种喜欢让王功新在影像艺术领域驰骋了20年,并在2015年做了一次回顾展“在•现”。他将旧的影像与新的影像放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对比,也串联起一场记忆——人类视觉的记忆。比如《雷哥的故事》,就是试图唤起观者对于摄影作品《读书的雷锋》的视觉记忆。《读书的雷锋》无疑是一张成功的摄影作品,技术上非常完美。年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,它被广泛传播并树为榜样,由此成为了几代中国人视觉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人们或许平时并未体会到一张照片对自己的影响,但那是一种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却又无从抗拒的渗透,“你在意也好,不在意也好,实际上这个影像是被印在脑子里的。”这种影响之强,甚至让这种拍摄角度、光影运用和模特的面部表情都成为了一种模式,让人在拍摄时不自觉地进行着模仿。而这一切,正是王功新所要表达和展现的——有过去的一个影子、一个模式在控制着你。
林天苗VS王新功
《上拍的血色》的创作,源于上一代甚至上几代人对于王式廓《血衣》的集体记忆。王功新将《血衣》原有的构图与新的拍卖现场的场景相叠加,将对过去的认同感与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,这种重叠产生了一个新的现实的再现。
记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,尤其是集体记忆、共同记忆,它简单又复杂,明明存于脑海,却很难用语言去表达,即使能够用语言表达,也无法完好地呈现其细节。而影像恰好具有这种优势,它可以将过去的记忆、经验叠加于现实,让人发现,你我他,直至所有人,从过去的记忆点到现实的叠加认同,竟然都不尽相同。“艺术家创作的根本是要提出一个问题,也就是‘我们认识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’,而这种认识到底能否达成统一?”当然,人的认识不可能统一,哪怕源于相同的记忆。王功新的作品,归根到底是在探讨人本身存在的状态,人性本就无法统一,记忆当然也无法统一。
这样的解析读起来可能比较乏味,甚至晦涩,可这不恰好证实了语言的不足吗?当你置身于这些作品,便会触发视觉记忆上的共鸣,进而理解艺术家的思考所在。与平面艺术相比,影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,它更加直观、更加细腻,也更加具有冲击力。
20年前,王功新就站在了影像技术的最前沿;20年后,王功新依然使用着最新的影像设备。从声、光、电的综合运用,到四维、五维空间的立体展现,影像艺术正在一步步突破人类的感官限制,艺术也已经飞入到了更自由的国度。
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,未经许可,禁止下载使用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、链接。